中式生活民族文化之根的最后驿站
日期:2019-03-08 14:05:15 编辑:大易中饰 关注热度:0
有人说,是保留传统民族文化之根的最后驿站。失去中式生活,传统文化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是,随着西式中式生活方式的泛滥,传统的中式生活已经开始以文物收藏的方式进入民族历史的博物馆,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文物。
民族之根缺乏土壤
著名传统古典文物收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说,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以经济复兴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才会回归,人们才会对文化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回归传统。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古老的民俗文化及传统的中式生活应该重新落地生根。
不幸的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恰恰是经济的发展埋葬了传统的文化与中式生活方式。古老的四合院文化属于同样古老的建筑,而古老的民俗建筑所形成的文化与中式生活方式则是我们在这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遗产。可是,这样的文化与中式生活方式却在悄然消亡。回到原来的故居,古老的四合院早已不复存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了昔日的温馨。仿佛阔别已久的海外华裔回归故里,却完全找不到旧日家园的踪迹。
一些民俗专家谈到,每每看到老城改造都会有种无法言说的隐痛。孩子们今后只有在水泥浇铸的建筑里进行格式化生存。以往的中式元素都被冰冷坚硬的水泥格式掉了。冰冷的水泥像格式化硬盘一样残忍地格式化人们已经习惯了的中式生活,也格式化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强行添进人们并不喜欢的元素。孩子蜗居在水泥浇铸的格子里品味着孤独与冷漠,再没有邻里孩子嬉戏讲古的游戏场面,没有可唱的儿歌,没有熟悉的玩伴,没有捉迷藏的老树……原有的中式生活方式、文化与思想都在洋快餐与进口卡通片的浸润下,失去了往日中式生活的光彩,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马未都认为,在民风朴实的四合院里,在热情质朴的民风里,在古老相传的中式生活里。这里是民族文化与民俗精神的土壤,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文化的精髓就会消失,而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堂而皇之取代四合院的是中式、西班牙、欧洲风情街,这些外来的西方文化,生硬而茁壮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上。在无条件接纳外来文化渗透时,陶醉于星巴克浓浓味道的咖啡屋,享受着肯德基的炸鸡、麦当劳的巨无霸,电影院里欣赏着美国人的大片,乘坐着日本人的轿车……我们的人生浸润在异化的文化情调里不能自拔。但是,传承文化血脉的不是用餐时刀与叉的用餐文化,而是中国人用惯了的竹筷,几世同堂春节时分端坐一处吃年夜团圆饭,中秋佳节一家人分享一块月饼的欢与笑,以及中式四合院里街坊四邻互吃年夜饭,小伙伴嬉戏玩耍的情景。
中式生活留存血脉
信仰可以在阅读孔子时找回,但我们的中式文化与中式生活却像某些不可再生的资源那样面临灭绝。因为承载这些文化与中式生活的物理环境已经彻底改变,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老胡同,京味小吃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被水泥铸造的大厦格式掉了。
开发商涂志明说:“做适合中国人居住的具有中式生活方式的建筑,是我们这代开发商的责任。”他是有良心的一代商人,其良心在于以建筑的方式来延续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与血脉。令人欣慰的是,不止涂志明一人在打中式建筑的主意。有开发商已经开始复制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荣幸成为新四合院主人的都是些行事低调不喜张扬的顶级富豪。正是那些聪明而有良心的开发商,让四合院和它的新主人抢先一步占了城市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的先机。四合院的主人们在酷似原来的老院子里接续传统的民俗中式生活,那里有民族的根!只要有根,民族的血脉就可以永续传承。感谢那些有良心的开发商吧,他们看到了建筑的影响和希望。尽管仍有更多的开发商在不停地拷贝复制外来的建筑,只要还有开发商试图完整保留和复制传统的中式建筑,哪怕只保留一些中式元素,华夏文明的血脉就会永续传承下去。
文化复兴重任在肩
马未都认为,最好的住宅肯定是传统的。在苏州,最贵的住宅一定是私家园林。真有品位有经济实力的人会越来越崇拜中国的传统文化,青睐中国传统的民居庭院。其实,北京别墅市场早在2004年上半年,就有西山美庐、紫玉山庄、万城华府等一批走红的新中式项目,当时其中式设计者就试图在中式设计理念上脱胎换骨,摆脱对西式别墅纯粹的复制和抄袭。中式住宅的复兴,经历了建造中式园林景观、在建筑中加入标志性中式符号、改良型中式建筑等一系列过程,目前已探索出一条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新中式住宅发展模式,丰富并完善了京城的别墅市场。当前,带有浓郁北方中式风情的成熟社区正以其各自不同的韵味与风情,为京城带来一股日益强劲的复兴中式传统之风。
万通地产住宅建设事业部总经理曹汇昆认为,中式建筑的兴起源于大家都意识到了中华文明的复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时尚的,古典的就是现代的。除了在建筑上对中式符号进行多处提炼性运用之外,茶艺、琴棋书画等传统中式生活方式也应该引入社区文化中,让传统的中式生活方式一点一滴地渗入现代人的中式生活。
大地产副总经理林风认为,居住理想通常是居者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理解的表现。儒家和道家都在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对于中国建筑中“”和“地脉”的选择,中式建筑的巷、苑、瓦、檐等与景墙、叠水、大尺度开窗等构成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守望与对话。中式元素中的前院、中庭、花园、露台、天台承载着天地与自然的融合,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所以,中式建筑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血脉。其实,中式建筑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其精髓在于给予人们一种舒适的中式生活方式,一种深入骨髓的中国人自己的中式生活方式。
中式住宅居住舒适是首位的,传统文化符号随处可见是必须的。当你入住这样的居所时,时刻有一些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提醒你身处的是中国。文化只因个性而存在,并不是因共性而存在。共性的文化没有生命力,注定要消亡。
马未都说,他常常产生幻觉,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一位老者身披蓑衣,孙子紧随其后,走进窑场。坐定,老者深吸一口烟,拾起笔,捧着素胎沉静片刻,随即熟练地画上山水、花鸟、人物。画完,老者将胎翻转过来,表情依旧平和,淡泊地在胎底写上———“大清乾隆年制”。如此清心寡欲,竟不留下姓名,留下的是精神。他试图解释这种大境界的成因,于是整天对着古董发呆。